幻灯二

韩国的电影-《碟中谍8》:别骂了,好好告别吧

《碟中谍7》、《碟中谍8》不是属于这个时代的电影了。 它在用最顶尖的电影技术,讲述上个时代的英雄叙事。 无所不能的黑客,插科打诨的问题专家,绝对信任的团队关系,完美无瑕的个人英雄,一个或n个出现又离开的女人。 解密码,拆炸弹,可以扮成任何人的人皮面具。 再天方夜谭的难题,总是可以被清晰明确的解决。 所有的这一切,都是属于上个时代的叙事了。 在当下,无论是观众,还是电影市场,都不再相信这一套叙事。 豆瓣一条短评更准确: “这是属于经济上行期大家才相信的叙事。” 尽管《碟中谍8》也用力地增加了很多新东西。 比如充满决策力、避免了世界大战的女总统。 比如对世界格局的当下性解读。 但本质上依旧是上个时代的陈旧电影。 除了前面说的那些碟中谍系列标志性的、已经过时的类型元素。 《碟中谍8》最大的问题是,缺乏节制。 170分钟的时长,中间花了大量的时间通过对白、文戏,去营造政治惊悚感。 这和大家对《碟中谍》系列的预期是不符的。 为了增加信息量,一些人物关系的设计也是重复的。 戏份不轻的警察/FBI的角色,有好几个。 团队里的电脑高手卢瑟牺牲掉之后,为了剧情需要,又拉来一个新的电脑高手进来。 没有黑客,故事就讲不下去是吗? “螳螂女”扮演的女杀手一角,《碟中谍7》里身手极佳,和亨特打的有来有回。 《碟8》里增加了很多戏份,但战斗力大降低,几乎变成花瓶。 她最大作用可能就是拉了一个黑人小哥进团队,确保了电影的政治正确。 这个角色明明可以写的更加硬朗。 海莉扮演的神偷女,除了最后那一下神之手,全程也是没什么作用的花瓶角色。 而把这些人物融合在一个夸张的故事里,分配好戏份,尤其要分配好角色的作用和功能,就难免会显得拖沓。 很多戏纯粹是为了让某个角色显得有用而设计的。 比如冰雪小屋里的大战,这场室内枪战戏亨特不在,所以,打斗不精彩,甚至可以说全程尬打。 尽管导演通过平行剪辑的方法,尽可能去增加叙事的丰富性,但解决不了详略不得当的问题。 还有一个大问题:反派的设计。 设计了一个堪称无所不能的智能体,能控制所有国家的核武器,还能控制人的大脑。 这是个接近耍无赖的设计。 不是科幻,是玄幻。 而这个设计还是依托在全球化瓦解、大国撕裂的现实背景之下,所以就显得更加滑稽。 当然,我们都能看出来,这个智能体的隐喻是人和人之间、国和国之间越来越无法弥合的分裂和仇恨。 但隐喻再好,也弥补不了文本本身的儿戏。 反派的动机也有问题,他的目的似乎是利用智能体让大国之间发生核战争,然后呢,他的诉求是什么呢? 毁灭世界也要有动机,不是吗? 所以,《碟中谍8》所有的重点和卖点,都压在了阿汤哥的拼命之上。 让一个个体,去解决大国之间剑拔弩张的核战争危机,这本身就是一个童话故事。 而为了配上这个“童话故事”,只能“在不可能的戏份”上继续加码。 除了结尾继续升级的实拍徒手扒飞机,碟8里最硬核的戏份,就是长达几十分钟的深海实拍。 这一段从技术上说,可能是影史水下实拍的巅峰水平。 可以对比一下《流浪地球2》里刘德华的那一段水下救援戏份,高出一个段位。 但亨特在深海去掉氧气罩的行为,确实让物理老师坐不住了。 电影最终还是“速激化”了,为了爽,基本现实逻辑都不要了。 虽然但是,看完电影最后的30分钟,我还是不忍心太吐槽。 是的,我们不再相信这个人物,不再相信个人英雄能够弥合撕裂的世界。 但电影在以唐吉坷德式的固执,去表达这种古典、朴素、陈旧的价值观。 “不要被仇恨占据心智”的主题,不要做第一个按下红色按钮的人,这种看似政治正确的言论,其实是当下最需要的。 我不知道《碟中谍》系列会不会完结,但阿汤哥版本的碟中谍,应该是最后一部了。 最后30分钟,这个不合时宜的个人英雄开始对所有观众和这个世界告别。 亨特自己也意识到,他的叙事不合时宜了。 就像一个轻功高手在高速上面对汹涌的汽车,他不仅意识到自己老了,更意识到自己阻挡不了这个世界的滚滚洪流。 他的告别里,还夹杂着很多歉意——对曾经他拯救世界过程中被牺牲的人,做了道歉。 这让我感动。 就借这部古典英雄片,跟旧时代告个别吧。 也许不是他们落伍了,是这个时代变糟糕了。

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:

内容页广告位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