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电影-蜜雪冰城是如何成了东南亚抽象之王的?
当然,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精准的网络文化观察。“蜜雪冰城成了东南亚抽象之王”这个说法,并不是指它的官方营销,而是中国网友(特别是抽象文化、乐子人文化爱好者)通过观察蜜雪冰城在东南亚的本地化运营后,进行的一次集体“网络造神”运动。
其核心逻辑在于:蜜雪冰城在东南亚的种种“神操作”,完美契合了中文互联网“抽象文化”的核心要素——解构、反差、荒诞、接地气和意想不到的活整。
以下是蜜雪冰城获此“殊荣”的几个关键原因:
1. 极致的价格反差:“王”的绝对统治力
蜜雪冰城的核心武器就是低价。在中国,2元的冰淇淋和4元的柠檬水是“雪王”的尊严。到了东南亚,它依然保持了这种恐怖的性价比。
印尼案例:一杯珍珠奶茶约合人民币4-5元,而当地其他品牌奶茶通常在10-15元以上。
越南案例:价格同样远低于竞争对手,成为学生和年轻打工人的“续命神器”。
这种“横扫一切”的低价策略,在中国网友看来,就像是游戏里的“满级大佬进了新手村”,用最朴实无华的方式(低价)进行“降维打击”,形成了巨大的权力反差,非常符合“王”的霸气形象。
2. 硬核的本地化:“活整得好”
蜜雪冰城在东南亚的本地化,不是简单的翻译,而是充满了“土味”和“硬核”的智慧,这在网友眼中就是“顶级抽象艺术”。
门店装修:招牌性的“雪王”形象被保留,但门头设计常常有一种“经费不足”的朴素感,与当地环境融为一体,形成一种奇妙的土酷风。
产品创新:为了迎合当地口味,推出了很多在中国看不到的“神必”产品。比如在越南,推出了榴莲味冰淇淋、椰子水等。这种“入乡随俗”的彻底性,被网友解读为“雪王为了江山,连口味都可以背叛”的务实与荒诞。
营销方式:其营销物料常常带有一种“直给”的粗糙感,比如简单的促销海报、接地气的社交媒体互动,没有高大上的品牌包袱,反而显得真实又搞笑。
3. “雪王”IP的抽象潜力
蜜雪冰城的IP“雪王”本身就是一个极具抽象潜力的形象。
一个胖乎乎、拿着权杖、头戴王冠的雪人,本身就是一种反差萌(雪人卖冷饮合理,但在热带国家大杀四方就非常抽象)。
“你爱我,我爱你,蜜雪冰城甜蜜蜜”这首魔性主题曲,以各种Remix版本响彻东南亚街头,形成了强大的文化洗脑和模因传播。
“雪王”这个称呼,本身就带有戏谑和尊崇的双重意味,非常适合被网友拿来“造神”。
4. 网友的二次创作与“神话”构建
这是最关键的一步。蜜雪冰城在东南亚的素材,为中文互联网的“乐子人”和“抽象嗨粉”提供了绝佳的创作源泉。
叙事构建:网友将蜜雪冰城在东南亚的扩张,描绘成“雪王南征”、“抽象文化输出”、“东南亚の王”的宏大叙事。
表情包与段子:大量关于雪王在东南亚“君临天下”、“体察民情”(指低价)、“文化融合”(指推出本地化产品)的表情包和段子层出不穷。
视频二创:在B站、抖音等平台,出现了大量将蜜雪冰城东南亚门店的实拍,配以雄壮BGM(如《苏维埃进行曲》)或鬼畜剪辑的视频,进一步巩固了其“霸主”形象。
总结
所以,“蜜雪冰城成了东南亚抽象之王”的本质是:
一个本身就有抽象基因的中国品牌(雪王+魔性歌曲+极致低价),在进入一个文化迥异的市场(东南亚)后,其生猛、务实且略带“土味”的本地化策略,被中国网友用“抽象文化”的滤镜进行了解读和二次创作,最终共同构建起来的一个网络亚文化梗。
它反映了中国年轻一代对本土品牌成功出海的自豪感,但这种自豪感不是通过严肃的商业分析来表达,而是通过他们最熟悉的、戏谑的、解构一切的“抽象”话语体系来呈现的。蜜雪冰城自己可能都没想过当“王”,但万千网友已经用梗把它推上了王座。